刘聪梅
“秋阴不散霜飞晚,留得枯荷听雨声。”一池枯荷,在秋冬的细雨中浅唱低吟,展现出超越凋零的唯美意境,勾勒出一抹季节更迭中的深刻与不朽。
每年到了这个时候,脑海中便时常闪现枯荷的影子,想起李商隐那耳熟能详的诗句。记得最早让我记忆深刻的是《红楼梦》里林黛玉说的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后来探究,得知李商隐诗的原句是“枯荷”。于是在“枯荷”和“残荷”之间还曾琢磨半天,推敲一番,但始终没分出伯仲来,觉得各有其妙。而更喜欢称残荷,因为每每谈及它的美,便会想起维纳斯,只因了一个“残”字,使得美更牵动人心。也曾浏览学习残荷的拍摄技巧,终究眼高手低,未能入得自己的法眼,唯有欣赏摄影家的作品。
秋冬的荷塘,枯荷挺立,倒影在池水中,满塘都是涂鸦艺术。像一幅幅水墨画,又似大自然绘就的巨幅素描。晚秋时节看到几位朋友拍摄的枯荷图片,浓的淡的密的疏的,姿态不同,风格各异,同样凄美,同样韵味十足。难捺心头的热切,走近荷田,现场欣赏残荷之美。
此时的荷塘,荷花凋零,荷叶枯萎。荷梗挺立在冷凝的水中,即便断折也似长矛不倒;莲蓬悬于荷梗顶端,如冲锋号角高擎。它虽没了夏日“莲叶何田田”的蓬勃,但多了荷梗金灿灿的辉煌。阳光洒落下来,那枯黄的叶片和荷梗,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黄,闪烁着凄美的光泽。它没有了娇艳的容貌,却展现出挺立的身姿;虽褪去了热闹和繁华,但多出古朴和宁静的美感。
残荷和夏荷一样,都是我国文化和美学中的一个古老话题。碧叶连天、荷花映日、清新脱俗的夏荷有别样的美,枯茎傲立、风骨犹存、意境深远的残荷有其独特的韵。即便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表达了一种悲伤,但品味诸多文字,还是多有对残荷的欣赏和赞美。
残荷是繁华过后的另一种姿态。它们告别了翠绿的舞台,将曾经的风华绝代化作沉稳内敛,展现了不屈不挠的风骨。它的美,不同于盛夏时的张扬,而是多了几分禅意和静谧。
残荷是深秋浅冬的一道风景,它有一种独特的冷艳美。常言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,我想说,风雪声中赏残荷。寒风轻抚,残荷摇曳,如果此时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,或者纷纷扬扬飘起雪花,残荷的池塘会如仙境一般美妙。如若再配上一曲《渔舟唱晚》古筝,那种诗情画意,那种宁静致远,该是如何的美妙,人在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中将得到一种怎样独特的审美体验。
残荷,虽残尤美。
残荷之美,美在沉静。它把喧嚣化作沉静,超脱于那一份落寞,表现出不慌不忙的从容。
残荷之美,美在坚韧。它们用生命的余晖,装点着冬日的荷塘,诠释着生命的顽强和坚韧。
残荷之美,美在沉淀。岁月在每一片叶子、每一根荷梗,留下时光的故事,记载着它们的荣枯兴衰。
残荷之美,美在风骨。它把娇容化作风骨,把希望孕于茎芽,挺立寒冬,孕育着下一个春天,孕育着未来的成长。
“残荷本是凋零色,但有枯枝赠暗香。湿地深秋霜烂漫,来年菡萏再芬芳。”残荷之下,池塘之中,务莲人早已留下了来年的种莲,积蓄着重开的能量,只待春暖花开再显勃勃生机,再次绽放光彩。
一朝繁华尽褪去,留得风骨傲雪霜。残荷拥有时光沉淀后的韵味,它不仅仅是凋零的景象,更是一种生命的启示。它虽残破仍淡然静立,虽败落也洒脱自然。告诉我们,即使是在生命的边缘,也可以保持一份高洁和尊严,一份宁静与从容。残荷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最好诠释,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领悟。当我们在生活的风雨中摇曳,不妨学学残荷,身处逆境依然能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。让我们拿出残荷的姿态,亮出残荷的风骨,善始善终走好每一步。